包装不仅是食品的容器,更是信息传递的媒介。食品包装上的标签有助于消费者在选择食品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。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出台的《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》,将与新修订的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》同步实施,并设置两年过渡期。新发布的标准将对消费者产生哪些影响?未来,食品包装又将迎来什么样的变革?本报推出“食品包装‘变身记’”系列报道,探寻新标准下食品行业发生的变化。
“最近去超市买东西,放眼望去产品标签都是‘0’。”4月24日,在北京市丰台区物美超市,消费者刘女士看着货架上各式各样的调味品感慨地说。
事实上,最近的食品包装确实迎来了大变化。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》(GB 7718—2025)明确,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“不添加”“零添加”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强调。这项规定给相关企业留出两年过渡期,从2027年3月16日开始执行。过渡期内,市场和消费者对“零添加”产品的态度如何?
记者走进超市调味品区域,放眼望去,与货架上贴着的打折标签相比,产品标签上的“0”更引人注目。与此同时,工作人员时不时地向在货架前停留的消费者推荐‘零添加’产品。
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各种包装上带有“零添加”字样的产品也让消费者在购买时产生疑问。
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在选购产品时就说:“怎么感觉包装上都是‘零添加’,是出新产品了吗?”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,她才发现,好像品牌也没变,就是包装上多了醒目的“0”。
无独有偶,一对不经常做饭的情侣在选购料酒时也遇到了不知道买什么的困惑,“我们周日想做鸡肉,家里料酒都是两年前的了,就准备重买一瓶,结果发现,到处都是‘零添加’,工作人员给我们推荐的也是‘零添加’。但国家不是出台规定说‘零添加’不允许再用了吗?”
记者与30余位在调味品售卖区域停留的消费者交谈后发现,近半数人对货架上大面积的“零添加”产品产生疑惑,并表示增加了他们的选购困难。一位消费者表示,工作人员虽然会推荐说配料表很干净,但不同工作人员推荐的产品不一样,想找个没有“零添加”标签的产品挺难。
“新标准虽有两年缓冲期,但释放的洗牌信号却很明显。面对新标准的实施,如果不把库存清掉的话,未来此类产品很难进入流通领域。可以预计,今后两年各品牌的产品将做力度较大的促销,尤其是在节假日,以加速整个库存的清理。”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说。
新标准发布后,调味品等“零添加”集中区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清理库存。有工作人员表示,“打折促销、买一赠一等活动在各大超市都很普遍,我们在推荐产品时也会优先推荐‘零添加’。”
“‘零添加’不会马上消失,而且我估计很可能还需要忍受3—4年。”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为了让企业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已经印制好的标签,同时也让他们有时间进行新配方研发,国家标准发布后通常会有“过渡期”,两年的过渡期内,国家鼓励企业提前采用新标准,但企业可以“赖着不走”,继续按老标准生产,且产品在保质期内都可以合法销售。多数食品的保质期在1年以内,但也有不少是2年的(比如罐头),因此理论上“零添加”的产品还有3—4年可以销售。至于现在已经在市面流通的“零”产品,可以堂而皇之继续销售。但不管怎么说,留给“零添加”的时间不多了。
钟凯补充道,有些“0”是法规标准已有明确规定的,比如“0糖”“0脂”“0能量”等。这些属于“营养声称”,有明确定义及标注要求。再比如“无碘盐”,食盐标准也有具体规定,便于消费者选择。这类“0”不受影响。
朱丹蓬认为,新标准的出台践行了整个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,匹配了行业需要净化“零添加”乱象的刚需。同时,标准也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,让企业更加明晰产品的宣传口径和未来创新升级迭代的方向。“对于消费者来说,新标准保障了消费者的最大权益,是利国利民的举措。”朱丹蓬说。
Copyright © 2024 某某沙盘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备案号:苏ICP备2020053171号